“大魚”水下智能巡檢機器人。
水下智能巡檢機器人潛入水底開展海上輸電線路樁基巡檢。
深圳供電局輸電管理所運維人員乘船前往作業海域。
“大魚”實時傳輸巡檢畫面和數據。
工作人員將“大魚”轉運至作業鐵塔基礎面。
近日,在深圳前海海域,灰黑色的水下智能巡檢機器人“大魚”正通過六向矢量螺旋槳系統潛入海底,對海上輸電樁基礎開展南方電網公司首次機器人探傷檢測。該創新項目由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實施,為第十五屆全運會保電筑牢海底防線。
海上輸電線路的樁基礎健康直接關系供電安全,傳統人工檢測面臨高壓風險、視野受限及效率低下等痛點,且國內缺乏專項運檢標準。此次投用的“大魚”集成聲吶成像、4K高清攝影、渦流測厚儀及可伸縮機械臂,可完成三維建模,利用聲吶系統構建樁基與海底地形高精度模型;精準觸診(機械臂測量鋼管壁厚及防腐涂層完整性);微觀檢測(4K影像捕捉表面裂紋,提供毫米級數據支撐)三項核心任務。其六向矢量電機保障復雜海流中穩定作業,下潛深度達350米。相較人工檢測,單樁巡檢耗時從4小時壓縮至40分鐘,效率提升超5倍,并覆蓋樁底等盲區,規避潛水作業風險。
本次實踐不僅填補行業標準空白,還構建了“無人機+桿塔視頻+水下機器人”的“空天海”立體巡檢網絡,為全國海上輸電運維提供可復制的“深圳方案”。
黃海鵬 陳玉輝 張成巍 攝影報道